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中山人物

李祉川

[公元1907年-1995年]

李祉川为[公元1907年-1995年]

  李祉川,字福源,祖籍广东省中山县,1907年6月生于上海。1913年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人小学。在这甲午风云的战场,童年李祉川即树立了反帝爱国的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威海,少年李祉川积极参加-运动。1920年人天津南开中学。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热情投入--队伍,深入街巷村舍进行宣传,同时以优秀成绩通过毕业考试。同年夏又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经选择,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1929年毕业后,先后在津浦铁路浦镇机厂、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实习机车修理及车辆制造。曾与周励合写《铁路车辆制造》一文,在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刊上发表。1932年李祉川任津浦路浦镇机厂工务员。时值“一·二八”日军侵入上海,李祉川义愤填膺,与前线将士同仇敌忾,奔走募捐,支援蔡廷楷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1932年,李祉川赴美国普渡大学研究院学习制冷工程,从业HG维尼曼(Veneman)教授,以《ThermodynamicPropertiesofCertainfood》(一些食品的热力学性能)一文取得硕士学位,论文的结论和数据均被维尼曼教授所著的《制冷学理论与应用》一书采用。毕业后在富力冷冻机厂工作,常到乡村及城镇安装制冷设备。
  1934年8月,李祉川回国,应聘人天津塘沽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碱厂。当时碱厂生产已趋稳定,李祉川到厂即从事设备的改进工作。他首先设计并安装了锅炉的连续排污及余热回收装置。该装置投入运转后,操作平稳,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操作环境,经济效益良好,受到厂方好评。接着又从事冲天炉回收余热空气加温装置的设计。
  1935年5月,李祉川借调到南京永利铔厂(硫酸铵厂),从事国内器材采购和工程配套设计。由于该厂的设备来自世界各国,所用工程标准很不统一,安装、检修、备品配件的储存管理等都很不方便,容易发生差错和混乱。为了改进工作,李祉川在厂长侯德榜领导下,制定了与国外设计相配合的、全厂统一的工程标准体系;电机、开关、仪表、阀门、管线、螺丝、电线、疏水器、焊条、钢板、钢管、工具……均按要求规格列成清单,统一采购标准,使之规范化,为生产检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创了中国化工工程标准化的先例。1936年底,南京永利铔厂基建工程告一段落,李祉川返回塘沽永利碱厂,接任技师长。为进一步完善制碱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他投入了盐水精制的试验、设计及施工。不久,爆发了芦沟桥事变,塘沽沦陷。公司领导人李烛尘在天津指出:“的目标明确:要到后方兴建新厂,当前任务是整理碱厂设计图纸及资料。”李祉川受命负责此事。他带领8名技师,多次往返于天津市区与塘沽之间,闯入已陷敌手的碱厂校核实物尺寸、结构及设备布置等,一丝不苟。历经4个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纯碱厂竣工图纸资料,并想方设法,历尽艰辛,把这套资料安全运到重庆。
  到重庆后,李祉川和永利同仁在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率领下,立即组织技术工人,利用拆迁内运的加工机器及五金、钢材,以最快的速度在嘉陵江边建立起铁工厂,承包金陵兵工厂的部分军工部件,投入抗战建国的实践。
  1938年12月,李祉川奉命同李又新到纽约参加新法制碱(后称侯氏碱法,再后称联合制碱)的试验和设计永利川厂的碱厂。1940年夏,李祉川回国参加永利川厂建设,任设计部长,并与章怀西、谢为杰协助傅冰芝厂长处理日常事务。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他们同舟共济,因陋就简建起了吕布兰法纯碱厂、炼油厂、炼焦厂、陶瓷厂、发电厂、机械加工厂、鼎锅山煤矿、深井部、侯氏碱法试验厂,并建起了碱厂及合成氨厂的主要厂房,为建设大后方,发展华西化工作出了贡献。1946年公司总经理侯德榜电令李祉川携塘沽永利碱厂整套竣工图纸赴纽约永利办事处工作,为实现公司战后十大化工厂的建设规划进行设计、采购设备和培训人员;援助巴西建设碱厂;援助印度塔塔碱厂技术改造。为了完成大量的设计任务,纽约办事处专门成立了设计组,由李祉川领导。在美国期间,李祉川以身作则,抓紧全组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组织大家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抓紧下厂验收设备等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新技术,搜集资料,武装自己,准备报效祖国。同时,李祉川按照侯德榜的意图,在永利碱厂竣工图纸的基础上,参照印度塔塔公司的具体情况,修改出一整套碱厂图纸,完成了援印设计任务。李祉川还应墨西哥之邀承担了建设盐田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的大好形势强烈地吸引着李祉川回国参加建设;他珍藏着的整套永利碱厂图纸,时刻催促他送回大陆,为祖国建设服务。1951年李祉川毅然放弃在美国华昌公司任职的机会,假借到英国旅游,甩掉美国官方控制,携全家5口悄然离美,经伦敦转船过埃及、亚丁、新加坡、香港到广州,于7月回到北京。回国后,李祉川首先将永利碱厂的全0纸完璧送回塘沽。
  李祉川看到永利公司碱厂和铔厂正百业俱兴,感奋不已,愉快接受了永利公司任命的设计部长之职,主持十大化工厂中四川化工厂和太原化工厂已开始进行的设计工作。
  1953年,李祉川奉调到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设计公司(后改组为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设计总负责人室,会同大连碱厂和永利碱厂的技术负责人,共同组织两厂的技术改造与扩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他们采用了许多高效、大型的设备代替原有的小型落后设备:盐水车间采用多层洗泥桶;石灰窑除尘改用了泡沫除尘器和电除尘器;碳化塔和蒸氨塔的直径分别加大到2.5米和2.8米;煅烧炉直径加大到2.5米;滤碱机过滤面积加大到13.5平方米;成品运输和装卸也采用了一些机械化的设备。李祉川在这些机械设备的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技术指导和把关的重要作用。这两项工程完工后,1957年,两厂产量比1952年提高了3—4倍,分别达到30.7万和19.4万吨,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7年夏,化工部决定在大连建设年产35万吨联合制碱生产装置,派李祉川率设计组到大连现场设计,任设计组组长,并任工程技术组副组长,全面主持设计、科研及施工技术工作。1958年,设计组与大连化工厂中央试验室合并,成立大连化工设计研究院,李祉川先后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在此之前,大连化学厂于1951至1952年在侯德榜指导下,继承40年代初步研究发明的“侯氏碱法”技术,曾一度开展了实验室补充试验和日产10吨规模的中间试验,1956年底又陆续开展试验,使工艺技术和设备选型等都有很多新的进展和变化,其中包括李祉川提出和设计的内热式蒸汽煅烧炉等新型设备的试验。煅烧炉是纯碱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之一,是碱厂中设计制造技术和材质要求比较复杂的设备。纯碱生产中,经过化学反应、结晶、过滤得到的碳酸氢钠(俗称重碱),必须在煅烧炉内通过高温分解才得到碳酸钠(即纯碱)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要赶出夹带的水分和氨气,并使二氧化碳和氨能充分回收利用。永利公司建厂之初,采用船式煅烧炉,在试车中就烧坏了4台。为了更换外热式回转缎烧炉,曾使中国纯碱投产时间推迟了2年。但这种外热式回转煅烧炉依靠间接供热,热能利用率仍很低,容积利用系数也不高,40年代以后,国外开发了更先进的内热式蒸汽缎烧炉,能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及劳动条件都大为提高。李祉川在国外时就很重视这种煅烧炉,并收集了一些资料,早就希望能用在国内取代落后的煅烧炉。侯德榜对此十分支持,决定在联合制碱大生产装置中应用,并请李祉川亲自设计、指导试制了一台直径1米、长10米的试验炉,安排在中间试验车间进行试验。在联碱阶段的试验、设计、施工及试生产总共长达7年的过程中,任副部长的侯德榜除先后10多次亲来现场直接指挥外,平时主要通过与李祉川书信联系,检查、指导工作。李祉川紧紧依靠侯德榜的指导,与有关领导及试验、施工、生产单位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亲自把关定向,逐步克服了各种困难,使工程取得进展。1958年底,通过实验室补充试验和全循环的中间试验,先后确定了生产流程、工艺条件、设备选型、碳化清洗方法、原盐质量指标、母液平衡等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对防腐蚀和计量的特殊要求,为设计提供了较完整的依据。1962年,建成了一条年产16万吨的联合制碱生产线,并开始试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李祉川坚持同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参加倒班,共同研究解决碰到的问题。大型煅烧炉的炉头填料和出碱口的密封问题,不凝气的排放问题,大托轮的调整问题等技术难题,都是在他的努力下解决的。这条生产线经过2年多试生产,实现了连续运转,产品质量、产量和经济指标均符合要求。1964年10月,国家科委在大连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联合制碱法的鉴定,认为这一成果可以在中国推广。此后,中国纯碱生产技术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联合制碱法逐渐成为中国纯碱和氮肥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次鉴定会上,还通过了蒸汽煅烧炉的鉴定。自此,蒸汽煅烧炉很快推广到有关工厂,取代了中国历来采用的外热式煅烧炉,使单机能力提高2倍以上,同时也提高了热效率,改善了操作环境。这一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成果,受到了前苏联专家的重视。经两国有关单位商定,列为中苏技术交流项目,由李祉川组织编写和整理了全套技术资料和制造图纸提供给了苏方。
  “文革”中,李祉川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并全家下放农村。1972年,他回到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先在设计处工作,后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继续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做了大量工作。除指导设计人员完成了许多改扩建车间工程设计和设备设计外,还承担了援越化肥厂和援阿纯碱厂设计文件的审定工作,以及辽阳化纤厂引进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件的主审工作。
  80年代以来,年逾古稀的李祉川已难在一线奔波,但其勤奋之志不减。工作之余,犹积极著述,先后主编了600万字的《化工厂机械手册》和150万字的《纯碱工学》,主持翻译了《美国化工厂机械手册》,继续为促进中国化工机械与纯碱工业的发展出力。他还同陈歆文合著《侯德榜》、合编《侯德榜选集》,记述和传播他敬仰的这位良师益友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在社会工作方面,李祉川也卓有建树。1960年,他出任大连(旅大)市政协第三届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副主席。1980年以来,他连续当选为辽宁省政协第四、五、六、七届常委和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和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还受聘担任辽宁省和大连市众多社团的理事、理事长、高级顾问等职务。李祉川认真负责,努力工作,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仅1988年以来针对辽宁省及大连市农、渔、外宾、机电、邮电、交通、教育方面提出的有份量的建设性提案就达30多件。在担任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李祉川分管经济,在加强标准计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为了表彰李祉川的功绩,《辽宁省人民政协报》曾撰文报道,大连市连续三年评他为“为四化建功立业积极分子”。李祉川非常关心教育事业,90年代初曾拿出多年工资和稿酬积蓄,设立“梅韵教育基金”,以鼓励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1995年1月12日李祉川在大连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将积攒的2.9万元钱捐赠给教育事业。
  李祉川爱好学习,知识广博,工作勤奋,细致严谨,自奉廉洁,生活俭朴,待人谦诚宽厚,忠诚为人民服务,不遗余力。他的高尚品德和对祖国建设事业的贡献,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1987年,李祉川获中国化工学会授予“从事化工工作50年,为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1990年,享受国务院为表彰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并被化学工业部命名为“对化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简历
  1907年6月8日出生于上海。
  192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192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9—1931年在津浦铁路浦镇机厂、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实习,任津浦铁路浦镇机厂工务员。
  1932—1934年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任职于富力冷冻机厂。
  1934—1937年任塘沽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碱厂技师、技师长。
  1938年重庆永利铁工厂(在纽约进行永利川厂新法制碱厂的设计)。
  1940—1945年任永利川厂设计部长。
  1946—1951年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驻美国办事处任工程师。
  1951—1953年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设计部长。
  1953—1957年在重工业部化工局设计公司、化工部化工设计院任职。
  1957—1982年在大连化工设计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
  1980—任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5年1月12日逝世于大连。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黄君才 (1907~1983)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
讪耶·探玛塞 (1907~2002) 第12任泰国总理 亚洲泰国
许振英 (1907~1993)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
弗兰克·惠特尔 (1907~1996) 英国航空工程师、发明家 欧洲英国
裴香斋 (1907~1945) 抗日英烈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
+ 更多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5年)去世的名人:
李承祜 (1905~1995) 安徽省铜陵枞阳
李寿恒 (1898~1995) 化学化工学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宜兴
晏火生 (1919~1995)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
黄先 (1910~1995)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
克立·巴莫 (1911~1995) 泰国第13位首相 亚洲泰国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 (1903~1995) 第45任英国首相 欧洲英国
+ 更多公元199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