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忻州市> 五台人物

陈云

[革命烈士]

陈云为[革命烈士]

  陈云,原名陈云仙,1929年生于山西省五台县门限石乡横岭村。祖父陈生元是位老实憨厚且略通文墨的老农,早年曾当过几年教书先生,后娶妻生子,迫于生活困苦,只好靠给地主打工扛活维持生活。陈生元有三子,陈云是其长子陈炳煌的女儿。陈生元对小孙女十分宠爱,一连数年,他都要带上全家在正月十五闹红火,期盼人丁兴旺,日子越过越好。
  天有不测风云。1933年、1934年两年间,陈云的祖母、母亲、婶母先后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而命归黄泉,陈老汉一家四条光棍、一个-陷入相依为命、苦渡岁月的困境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来到五台山,倔的陈老汉毅然送子参军。执意将三个儿子全部送往部队到前方去杀敌立功,地方政府考虑到陈老汉年龄大,又带一年幼孙女极为困难,几经劝说才将有雕刻手艺的二儿陈春明留在了身边。
  此后,陈云的父亲陈炳煌随部队到了河北省、三叔陈三明到孟县参加了地方游击队。不久陈三明战斗负伤,被日军抓住,陈云的爷爷、二叔几经周折,花了很大一笔钱才将三叔赎回,不久又将他送到正规部队。
  祖辈、父辈两代爱国爱家、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精神熏陶着小陈云,幼小的她懂得了“只有跟共产党干,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才能翻身”的革命道理。陈炳煌参军临走前考虑到老父年迈,不得已将女儿陈云寄养河北平山县岳母家。但不久姥娘改嫁,陈云见姥爷家也很贫寒,她不愿给姥娘再添麻烦和负担又只身返回到爷爷和二叔身边。
  陈云从姥娘家回乡后,正值五台县抗日根据地创建之时,在爷爷和二叔的影响下,她参加了儿童团。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儿童团骨干。当年横岭村青委书记姚中槐、儿童团长张荣华回忆说︰陈云当时在儿童团年龄最小,但比长她好几岁的孩子都能干。虽然平时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但唱歌宣传抗日是她的强项,尤其不怕吃苦,和男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一干就是一整天,饿了啃几口糠窝窝,渴了抓几把雪塞到口中,从不叫苦叫累。给部队和地方政权送信和传递信息,到偏僻的山间小村贴标语宣传抗日,陈云总抢着和小男孩们一道去,跑遍了门限石乡的各个沟沟岔岔、山庄窝铺,多次受到了区、乡、村各级抗日政权的表扬。
  陈生元老汉嗓子好,会唱不少抗日爱国歌曲。每天晚上,陈云都要凑到爷爷跟前,要爷爷教她抗日救亡歌曲。当时全国流行的《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三部曲》、《全民总动员》、《黄河大合唱》和民歌《大队长》、《查路条》、《纳军鞋》、《交公粮》、《捉汉奸》、《送郎参军》等,她都学唱得很好。她自己每学会一首,第二天就到儿童团教伙伴们一首,儿童团员们都想跟她在一起学唱歌。
  长期的缺衣少食,使陈云非常瘦削,爷爷和二叔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天晚上祖孙三代坐在坑头上唠家常,爷爷抚摸着陈云的脸蛋心痛地说︰“你爹走了,咱家穷,爷爷和二叔没照顾好你,让你吃苦了。”陈云安慰爷爷和二叔说︰“我爹和三叔在前方与日本鬼子真刀 地干,还不叫苦,我在后方做点儿孩子们的小事情,这叫啥吃苦。”爷爷和二叔听后,都为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感到欣慰。
  1939年春,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疯狂大“扫荡”,相继占领了五台县境内公路沿线的重要村镇。同年夏,陈云的家乡洪水泛滥,冲毁了大部分农田庄稼,-加天灾,陈云一家和乡亲们只得靠吃树皮、野菜草根生活。迫于生计,陈云的二叔外出谋生,留下陈云与爷爷一老一少相依为命。陈云人小懂事,常常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菜团子留给爷爷吃。她常说︰“这些年来爷爷带我不容易,既当爹又当娘,教我本领,教我做人。我永远忘不了爷爷的恩情”。
  1940年春,陈云的父亲回家探亲,看到心爱的女儿破衣烂裳,虽然个子长高了,身体却很瘦弱,非常心痛。临别时,陈云抱着爹爹的手臂苦苦哀求,要随爹爹一同到部队打鬼子去。她哭诉着说︰“爹,我从小没了奶奶和娘,只有您和爷爷是我最亲近的人,俺一定要跟您走”。陈炳煌说︰“孩子,爹是抗日打鬼子,哪能带小孩,等抗战胜利了,爹一定回来带你过好日子”。陈云见父亲不答应,着急地说︰“我也不小了,到了部队我不会给你添麻烦,我会做好多事情。爹,求求您,就带我走吧。”陈炳煌望着苦苦恳求的女儿,心软了。陈云终于随爹投奔了抗日革命队伍,从此永远告别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和亲人,开始了她短暂而光荣的革命生涯。
  同年5月间,陈炳煌带着女儿陈云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广安村,陈炳煌归队上了前线,陈云参加了边区抗日建国学院,被分配到挺进队当了小勤务兵。从此她剪掉了小辫,改名叫陈云。
  领导上看陈云年仅10岁,本没安排她做多少工作,但她却主动负责队干部、教员的勤务工作和队部卫生通讯工作,送水打饭、扫院子、烧开水、整天忙个不停,两只小手磨起了血泡,却毫无怨言。她除了完成勤务工作外,一有空就主动去旁听教员讲课,懂得了不少抗日革命道理。她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馒头和窝头切成片烤干存起来,送给前方的将士做干粮。在挺进队5个多月中,陈云肯干、能吃苦、学习努力,很受干部和学员的喜欢。挺进队的队长和指导员总亲切地叫小云妹妹,她也管她们叫大姐。
  1940年秋,华北联大文工团来抗日建国学院慰问演出,陈云观看了演出。文工团表演的戏剧和歌曲,深深地打动了她,吸引了她,她决心参加文工团,为抗日宣传做贡献。文工团领导也看中了这个双目有神、聪明伶俐、充满自信的小女孩、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从此,陈云来到华北联大,成了革命文艺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陈云来到华北联大,先后在儿童剧团和文工团工作。对于这个新来的小同志,大家从各方面关心照顾她,发衣服时尽量给挑合身的;吃饭没碗,同志们凑钱给她买了搪瓷碗;还帮她洗头发、洗衣裳、缝缝补补。革命队伍中兄弟姐妹般的情谊,使陈云感到格外温暖,她决心出色地工作,报答革命大家庭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陈云年岁小,志气却不小。半年多短暂而紧张的革命队伍生活,使她越来越深深懂得︰要做好革命工作,没有文化不行,必须刻苦学习。因而她的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列宁的名言“学习、学习、再学习”,时刻警示自己努力学习,掌握革命本领。她经常早起晚睡,白天到林荫间读书,晚上在小油灯下整理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功夫,她就可以写信看书,独立识简谱唱新歌,还能用文字做别人的讲话记录和课堂笔记了。
  陈云能吃苦爱劳动,性格刚强,关心同志胜过自己。行军时脚上打起了血泡,她从没吭过一声,也没掉过队;每到一地,帮老乡打水扫院,做群众工作总是走在前头;经常帮战友洗衣服、缝鞋带、补袜子、穿脚泡,俨然象个大姐姐。她每月虽只能领到一元钱的津贴费,但自己却从没乱花过一分钱,却常给生病的同志买东西吃。文工团每次演出,需要做大量的台前幕后工作,如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等,她主动承担上述工作,是全团闻名的小勤务。一次冬天野外演出,天气特别寒冷寒风刮个不停,幕布让风吹飘了,同志们急忙搬来石头压,可风力太大,幕布刚压好又被风卷起来了。这时,陈云急中生智,将幕布裹在自己身上,躺在地上压住幕布,其他同志也用同样办法压幕布,保证了演出的顺利进行。
  陈云到文工团时间不长,各方面进步很快,唱歌跳舞、打霸王鞭,样样拔尖。在《儿童大合唱》、《晋察冀民众四唱》、独幕剧《到边区去》、《二大伯》等优秀节中目她都担任了重要角色,她那轻盈的舞姿、婉转的歌声、动情的表演,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显露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小演员的文艺天赋。特别是歌剧《钢铁与泥土》中那段“晋察冀是小八路的家,-大刀我不怕,我爱我的家,我不许你占她……”歌词,她记得最熟,唱得也最好。
  1941年秋后,陈云的父亲调往山西忻州前方工作,临走时到文工团看望陈云,她对父亲说︰“文工团将我培养成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兵,使我增长了抗日的本领,我一定把自己全部贡献给革命事业。爹到前方去,不要惦念我,我不会给咱穷人丢人现眼。等我再长大一点,一定到前方找您,咱父女俩同杀日本鬼子”。父亲离去时,陈云笑着挥手告别,陈炳煌没想到这次父女会面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1942年,日寇对边区“扫荡”和-更加残酷,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积蓄革命力量,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上级决定将部分年岁小的同志送往学校培养,陈云被送到阜平县槐树庄小学。文工团的领导、教师、战友为陈云送行时,她含着泪花,与大家依依惜别。这年冬天,陈云来到槐树庄中心完全小学上学。
  由于敌人的-,又遇上天灾,边区的经济十分困难,因而学校的物质条件很差,每人每天吃的粮食只有半斤。为了战胜困难,陈云和同学们自动组织起来,采集树叶、野菜拌米面充饥,还在河边开了一片荒地种菜,改善生活条件。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陈云却非常乐观,学习成绩优异,学习和生产之余又积极参加抗日文娱宣传活动。在班里教同学们唱歌跳舞,是全班的活跃分子。她曾被推荐到县城集训班打霸王鞭。后来,担任了槐树庄学校业余宣传队的队长后,经常领着同学们给新参军的战士献花和慰问伤病员。特别是每遇过节,她既导又演,把村里的文娱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三里五乡的群众都知道槐树庄有个聪明活泼的小陈云。
  1943年9月16日,敌人开始对晋察冀北岳区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妄图通过实行“三光政策”毁灭抗日根据地。26日,日军第八次窜入阜平城。就在敌人出动“扫荡”的第二天,学校就把陈云送到了槐树庄以西9公里的干石沟冯国林大嫂家隐藏起来。这个深山里的村庄非常僻静,只有13口人,敌人前几次“扫荡”都没有到过这里。冯大嫂26岁,丈夫在外搞抗日,她在家里照料公爹和孩子,外甥女刘如凤也从城里来到这里帮助妗子料理家务。
  陈云走出校门,进了乡亲的家门,时刻按照八路军和学校教育的去做,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冯大嫂家生活仅一个月,就与村里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在山坡上教村里的孩子们识字唱歌,帮在村里养伤治病的伤病员洗换绷带,乡亲们都把陈云当作亲闺女看待。陈云在冯大嫂家里,也和刘如凤一样,管冯大嫂叫妗子,小姐妹俩帮冯大嫂推碾磨面、下地干活。冯大嫂也十分痛爱陈云,陈云爱吃红枣饼子,就总是把红枣饼让给陈云吃,自己一家吃菜饼子,陈云和冯大嫂一家人常为一块红枣饼你推我让,相持不下。陈云穿的是供给部发的军鞋,脚小鞋大,走路不跟脚,冯大嫂量了她脚的尺码,剪好了鞋底和鞋帮,要给她做一双合脚的鞋。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陈云感到了浓浓的革命亲情。
  10月中旬的一天,日军偷袭干石沟地区。太阳已上树梢,山头上的“消息树”放倒了,老乡们知道东山上来了大队敌人,急忙向西转移。陈云和刘如凤提上一篮玉米面饼子,背上小表弟,扶着姥爷,跟随妗子,沿着山间小道奔向黑枣树沟。进沟后,小姐妹俩又爬上陡峭的山坡,钻进了一个山洞。
  进洞以后,刘如凤突然病了,先冷后烧,陈云也感到了身体不舒服。但是她俩互相关照,互相鼓励。时间慢慢过去,太阳渐渐西斜,陈云想起沟里的“妗子”和“表弟”,很不放心。出洞来到沟里,陈云和刘如凤找到了冯大嫂。不料,此时隐蔽在黑枣树沟的群众被敌人围住了。凶恶的敌人用刺刀逼着乡亲们问︰“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谁是干部?”但无论敌人如何吼叫,始终没有人理睬。狡猾的敌人知道乡亲们是不会告诉他们什么的,于是又转向妇女、儿童,逐个拉来野蛮地搜身、审问。
  陈云穿着冯家姥爷的大棉袄,夹杂在人群里,冯大嫂把她挡在身后。突然,敌人伸出魔爪一把拉出陈云,乌黑的枪口对着她逼问︰“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陈云面对敌人的恫吓,陈云毫无惧色,她挺着胸膛,紧闭双唇一句话也不说。
  敌人见这么个小姑娘竟如此顽强,顿时恼羞成怒,凶相毕露,立即撕开了陈云的棉袄大襟,发现里面穿着槐树庄小学公费生穿的紫花色制服,迅速围上来强行搜身,从口袋里搜出了她平时最喜欢的小勺和学习用的小本子,随后又脱去她的衣服,发现她小腿上包扎疖子的纱布。这一切更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逼问︰“你究竟是什么人?”陈云勇敢说︰“我是边区的小学生。”边说边推开敌人,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系上钮扣,从地上拾起大棉袄,瞪着一双充满怒火的大眼面对敌人。
  敌人断定陈云不是本地普通农民,一定是个小八路,于是再次威逼她承认是八路军,还要她指出谁还是八路军。尽管陈云知道这一带村里村外,有地方干部和外来群众,有军区卫生部休养连的同志,还有“坚壁”的物资,但是她懂得自己是个八路军,决不能做叛徒,决不能当汉奸出卖同志,于是她在敌人声嘶力竭的咆哮面前,紧咬牙关,一声不吭。敌人多次用刺刀顶着陈云的胸膛逼问,得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敌人要将陈云强行带走,押回据点继续审讯。冯大嫂急忙上前去拉陈云,刘如凤也含泪呼喊着姐姐,日 把她们挡了回去。陈云被拖出几十步远,敌人再次拷打逼问,她仍一字不吐。
  突然,陈云奋力挣脱敌人,向乡亲们的方向跑来,这时凶恶的敌人向她开了枪,子弹击中了她的左臂,她倒下了,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裳;她又顽强地撑着身子站起来,指着敌人骂道︰“强盗!汉奸!”然后继续向前奔跑,敌人又向她开了枪。陈云倒在血泊中,当即牺牲。
  夜幕降临了,干石沟村的张宗瑞大爷,怀着沉痛的心情,用陈云中拎着的那件黑色棉袄将她的遗体裹好,抱到沟北坡上,含着眼泪掩埋了。
  陈云壮烈牺牲后,乡亲们十分悲痛,深深怀念着她宁死不屈的事迹,很快在附近村庄和整个阜平县传开。反“扫荡”胜利后,边区出版的《教育阵地》和小学课本都宣传了她的英雄事迹。
  1983年9月,曾在晋察冀边区战斗过的10位老同志回访老区寻找难友。10月13日,冯大嫂把大家带到陈云牺牲的墓前,挥泪诉说了她被害的经过,在场的老同志无不泪流满面。陈云当年的同学邓修良万分悲痛地在墓前呼唤道︰“陈云同志,你的战友们专程从北京赶来看望你来啦,40年来,我们一直在想念你啊!”
  为纪念这位年轻的战友,这些老同志决定,以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的名义募集资金,为陈云建造一座纪念碑。
  1984年7月11日,在阜平县城东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陈云烈士纪念碑揭碑仪式,国家文化部负责同志亲自到会讲了话,县政府、政协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也先后讲话,高度赞扬陈云烈士的英雄事迹。会后,人们将纪念碑送到槐树庄,当地人民轮流将碑一步一步抬着送上山,安放在陈云的墓旁。
  墓碑的正面镌刻“陈云烈士之墓”六个醒目大字。背面铭刻着烈士的生平事迹︰
  陈云同志,女,一九二九年生于山西省,一九四一年投身革命,参加前华北联大文工团工作。一九四二年转入阜平县槐树庄小学读书。一九四三年秋反“扫荡”时,陈云被“坚壁”在干石沟村,一次,日寇突然包围了干石沟村,要将陈云抓去。陈云在敌人破孩下,她始终拒绝回答,表现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光荣牺牲,年仅14岁。
  我们怀着崇敬和思念之情,立碑留念。烈士英名永垂千古。
  来源:中华英烈网

  横岭村 横岭村简介 横岭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总人口738人,总户数193户,党员38名,劳动人口410,土地面积719.8亩,明德小学屹立于村边,全校师生约300余人。 近年来横岭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资产的积累,为新农村…… 详细++

  同名人物:

陈云 (1905~1995) 上海市 [当代]
陈云 (1913~1955)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 [当代]
陈云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