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公元1927年-2013年,粤剧皇后]

  • 红线女(1927~2013 ),广东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原名邝健廉。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详细]

张维屏 [清][公元1778年-1857年,南粤先贤]

  • 张维屏(1778~1857),字子树,号南山,晚年又号老渔,广东番禺人。父亲张炳文,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因而家学渊源,熏陶有素,幼即能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年十三,应县试。同里方姓者,家有园池一区,值白莲盛放,招集名士赏莲赋诗,张维屏时所作诗最好,方氏便以女许配给他。但尚未成婚,该女病...[详细]

安珂 [公元1959年-1983年]

  • 安珂,1959年8月21日出生在广州沙面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籍贯河北省赞皇县。 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安珂自幼就爱看描述英雄故事的“小人书”,爱听打仗的故事。他经常穿着他喜爱的小海军服,肩上挎着小木枪,和小伙伴一起玩“打仗”。上学以后,他开始阅读《雷锋的故事》、《普通一兵》等书。党的革命传...[详细]

白驹荣 [公元1892年-1974年]

  •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字少波。原籍广东顺德龙潭村。世居广州西关。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4岁-退学当童工。19岁到天演台“志士班”学戏,经常在黄沙等地排戏,在师傅吴有山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小生演唱艺术的生涯,随后在“天光班”演“天光戏”,从演天光戏晋升为演夜场戏。“志士班”...[详细]

蔡忠

  • 蔡忠(生卒年月不详),又称高佬忠,广东海康县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骨科医生。 少年从戏班武师新锦学艺,学得武技医术。不久,又随师远涉南洋新加坡,创制了跌打刀伤万花油。 民国初年回广州,在西关丛秀南6号设跌打骨科医馆,名“普生园”,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是西关一带有名的骨科医生。武技和医术均传授给...[详细]

楚岫云 [公元1922年-1980年]

  • 楚岫云(1922~1980),女,原名谭耀銮,广东东莞县人,生于广州,住多宝街宝义二巷。童年时期经伍式贤介绍到香港随粤剧名流巢雪舟学戏,后又跟粤剧武打家伍冉明练基本功,从低层的 “梅香”角色做起。不久廖秀芳把她介绍到落乡班和下四府班,很快就成为第二花旦。后又由她推荐到上海,跟小生白驹荣拍档。民国...[详细]

崔强 [公元1912年-1980年]

  • 崔强(1912~1980),广东南海县人。13岁在佛山叶吉旦店当学徒。16岁开始进入饮食业学艺,曾在香港镇海楼当学徒。民国21年(1932) 在香港延香茶楼当服务员,后随崔焰师傅学艺,研习点心制作技术,不久便能独立操作。翌年在广州西濠饭店(六国饭店)当点心师。民国26~32年间,先后在澳门中央酒...[详细]

杜明昭 [公元1913年-1966年]

  • 杜明昭(1913~1966),广东南海县人,民国16年(1927)在广东省中医药专门学校肆业。民国22年大学毕业后,在龙津东路开设诊所行医。民国35年任广州市中医师公会理事。民国37年任广东省中医师公会理事。1951年任广州市中医学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区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行动委员会广州分会委...[详细]

高健伯 [公元1905年-1977年]

  • 高健伯(1905~1977),字鎏华,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民国16年(1927)随父高植生学医,30年代初在广州市龙津中路19号(祖居)自设诊所开业行医,并以救世为怀,参加善堂义诊。民国27年参加抗日医疗救伤队。不久随父到香港继续行医。香港沦陷后即回广州原医馆与妻子林秀兰中医师共同执中医...[详细]

郭彦汪 [公元1928年-1999年]

  • 郭彦汪 (1928—1999),广州市荔湾区(原芳村区)东漖村人。由于家境贫寒,十岁就-辍学,十二岁就只身到香港谋生,先后在粮米店、质押店当童工、杂役。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深深感觉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在业余时间则刻苦自学,并入读文化夜校。其后,于1947年得英皇英文夜校的介绍,加入司马文森主持的文...[详细]

郭泽乾 [公元1847年-1923年]

  • 郭泽乾(1847~1923),字惕馀,番禺县茭塘司崇文社(乡)东漖村(今东漖镇东漖村)人。郭泽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未二十,学问上已颇有成就,但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家贫无以为生,亲友劝他弃文从商,以摆脱贫困,但他谢绝亲友的好意,且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清光绪四年(1878)中了举人,出...[详细]

何辑屏 [公元1897年-1975年]

  • 何辑屏(1897~1975),广州市人,住荔湾区昌华大街,一生从事商业,民国25~35年(1936~1946)间任广东省0联合会主席。抗战初期,任慰劳委员会委员及筹募公债委员会委员。广州沦陷后与张香圃、谭棣池等赴港,组织广州商人俱乐部,打击-商人。在香港经营汽车、轮胎生意,通过当时大后方与国外唯...[详细]

黄伯耀 [公元1863年-1940年]

  • 黄伯耀(1863~1940年前后),清番禺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大桥(今广州市芳村区)人。他少年时期在佛山读书,十三四岁时就帮助父亲所管理的纸店记账。成年后回家乡麦村学堂教书,郁郁不得志。1891年(一说1894年)与其弟黄世仲前往吉隆坡谋生。当时,尤列创设中和堂于英属南洋各埠,工界从之如归,伯耀...[详细]

黄妹 [公元1898年-1975年]

  • 黄妹(1898~1975),别名汉光,字影河,原籍广东省新会县,世居中山七路。14岁时就拜当时有名的周云生为师,初学洋庄绣品,后转学绣画。22岁时,不但绣工、画理全面,而且会染色、洗花,并独创八面旋转针法,以多种颜色的绣线掺合交错使用,色彩丰富,用来绣刻荔枝和孔雀的翎毛及鸡冠花最为神似,其法称为...[详细]

黄谦 [公元1880年-1928年]

  • 黄谦(1880~1928),祖籍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西滘村(今东漖镇葵蓬村凤溪),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7岁开始读书,13岁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其后除教过4年私塾和经营毛衣缝织店外,长期在家务农,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 民国13年(1924)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是年秋,国民党中央...[详细]

黄世仲 [公元1872年-1912年]

  • 黄世仲(1872~1912),又名黄小配,黄耀恭之弟,别号“禺山世次郎”,又号“世界一个人”,笔名“黄帝嫡裔”。早年就读于佛山书院,后因家境渐贫,一度在广州谋生。后与其兄同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谋生。曾在保皇会的《天南新报》任记者、。随后参加了孙中山 尤列领导的“中和堂”,在政治上与保皇会决裂。...[详细]

黄耀恭 [公元1871年-1942年]

  • 黄耀恭(1871~1942),番禺县崇文社(乡)西塱村(今东漖镇西塱村大桥)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青年时曾在乡间麦村学堂任教。 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与其弟黄世仲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间,任星洲《大南报》,加入孙中山 尤列创设的“中和堂”(同盟会前身)。后到...[详细]

黄志坚 [公元1919年-1994年]

  • 黄志坚(1919—1994),祖籍广东省台山县,1919年生于今荔湾区西关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是一位能诗能文,与书画艺术界来往密切的开明绅士。1932年以前,黄志坚随父母辗转于广州和香港两地生活与学习。1932—1942年,黄志坚定居香港,曾先后在建邦学校、英陶书院、汉文师范中学和岭南艺院读书。...[详细]

黄志文 [公元1929年-1983年]

  • 黄志文(1929~1983),广州市人,家住荔湾区逢源路宝源中约。1952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农学院,分配到普宁县流沙葵潭农场搞农业科研工 作。1956年调到广东省农业局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曾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广东省内的惠来、东莞、梅县、普宁、新会、潮阳、澄海、乐昌、兴宁等县和白杨村柑桔场的柑园...[详细]

简又文 [公元1896年-1979年]

  • 简又文(1896~1979),字永真,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广东新会县人。祖居恩宁路逢庆中约。民国6年(1917)毕业于广州岭南学堂。后赴美留学,入欧柏林大学学习,获文学士学位,再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宗教教育科硕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曾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详细]